星雲大師談處世
星雲四書,是星雲大師入世修行、人間成就最普遍的法門講授,人人聽得懂,個個做得到,是我們自覺利他、人生圓滿的基礎功課。
常聽人說:「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在社會上與大眾相處,如何拿捏得宜,做到讓人人接受、人人讚美呢?
本書濃縮了多年來星雲法師談人生與處世作品精華。從「談勤勞」、「談說話」、「談交友」……到「談修行」,針對一般人生活上時常遇到的問題與處世需要的智慧,分門別類為十八大項,試圖為現代人指點迷津。 如何不讓生命留白?如何規劃人生?如何才有人緣?如何成功?如何才能活得自由自在、過圓滿的生活?大師的此書不但能讓你得到滿意的答案,也能讓你在生命的舞台上隨緣放曠,揮灑自如。
書摘
懶惰之害
有一個寓言說:有一家人都很懶惰,每日的家事爸爸不做,就叫媽媽做;媽媽也懶惰不做,就叫兒女做;兒女也不肯做,就叫小狗做。小狗沒有辦法,只好用尾巴掃地,用身體抹桌椅,甚至用嘴啣水管來澆花草。
有一天,來了一個客人,見到小狗在做家事,很訝異:「喔!小狗這麼能幹,還會做家事呀?」小狗說:「沒有辦法,他們都不做,只有叫我做。」客人一聽,大吃一驚:「小狗也會說話!」小狗趕快對客人示意:「噓!不要讓他們知道我會說話,否則他們還會要我接電話呢!」
一個人,天生兩隻手,就是要做事;生來一雙腳,就是要走路;甚至眼睛要看、耳朵要聽、嘴巴要講話,天賦於我們的本能,如果不用,人豈不是成為廢物了嗎?
西諺有云:「黃金隨潮水流來,也要你早起去撈起它。」中國人一向相信財神爺可以送財富;但是財神送財來,也要你禮貌性地去接受,如果你懶惰避開他,也不能發財。甚至圍在頸項上的大餅,你吃完了前面的部分,如果連轉動一下都懶得去動,那麼餓死也是活該。
其實,人多數是不懶惰的,你看,眼睛天生用來看世間萬物,但是人覺得不夠,因此發明顯微鏡、望遠鏡,希望看得更高、看得更真;耳朵天生要來聽聲音,人們又發明了擴音機、廣播機、電視機,希望聽得更遠、更大聲;雙腳天生應該用來走路,人們又發明腳踏車、機車、汽車等,希望能與時空競賽。
世間上,懶惰與貧窮是難兄難弟。因為懶惰,所以貧窮;因為貧窮,因此容易懶惰,這是互為因果。所以,吾人要想改變命運、改變貧窮,必須捨棄懶惰,要能勤勞精進。
讀書的人,要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有「四到」的人才會讀書。修行的人,身要禮拜、口要稱唸、心要觀想;能夠「三業」接觸佛心的人,才能蒙佛庇佑。
所謂「春天不下種,何望秋來收?」不播種,如何有收成?不勞動,如何有成就?一個懶惰懈怠的人,即使才華過人,永遠也用不到自己的長處;如此辜負「天生我才」,豈不可惜復可悲乎?
星雲大師談智慧
星雲四書,是星雲大師入世修行、人間成就最普遍的法門講授,人人聽得懂,個個做得到,是我們自覺利他、人生圓滿的基礎功課。
你希望自己洞明世事,做人做事任運隨心嗎?大師說:一切靠智慧。 什麼是智慧?
「觀念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財富,會辦事的人能將小事做成大事,不會做事的人則把大事做成小事。」
「有一種東西比才能更罕見、更優美、更珍奇,那就是知人之明、通澈之悟。」
「白天也有流星,但是白天的流星沒有人注意;夜晚的流星,因為黑暗的來臨,更突顯了光芒的耀眼。所以,不要怕人生的黑暗、挫折,黑暗中的光明更加可貴。」
「時時在感覺、靜心、思惟裡鍛鍊,養成了觀照的生命態度,就能在車流人潮中也有悟的一刻。」
本書是星雲大師教導讀者擁有人生圓滿的智慧之道。
書摘
全力以赴
有個老和尚帶了小沙彌去山裏撿柴火,突然間小沙彌看見了一隻狐狸正在追逐野兔,於是央求老和尚設法救救兔子,老和尚心平氣和地說:「你放心,十之八九兔子都不會被狐狸追到。」
小沙彌很疑惑老和尚這樣的看法,但沒多久狐狸就放棄了兔子,小沙彌很好奇的問老和尚原因,老和尚說:「狐狸幾乎天天都看到野兔,所以追野兔不會全力以赴,反正這次沒追到,下次還是有機會,因此多被兔子跑掉了!」小沙彌似有所悟的問:「那兔子為什麼跑得掉呢?」老和尚語重心長的說:「因為兔子將每一次都當成第一次那樣的拚命,而且是唯一的一次,因為這一次跑不掉,生命也就沒有了!」
我們設定目標,若將每一次當成第一次或者最後的一次甚至唯一的一次,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驕慢與傲骨
所謂「驕」氣不可有,「傲」骨不可無,因為驕慢是成功的敵人,傲骨是成功的朋友;驕慢會給人看輕,傲骨則會給人尊重。
有的人,仗著一知半解,他就趾高氣昂,不可一世;稍稍擁有一些名利,他就志得意滿,盛氣淩人。因為他的驕氣,反而給人鄙視和看輕。另外也有的人儘管貧無立錐之地,但他不乞求人憐;雖然無位無名,但憑著平時的傲骨,反而受人尊重。所以富貴能夠不驕慢、貧窮而有傲骨的人,自然就能處在貧富之中,都能自得其樂了。
人,得意的時候就容易產生驕氣,失意的時候便容易喪失志氣;人應該在得意的時候去除驕氣,失意的時候反而要增加傲骨的志氣。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
驕慢,都是因為有所比較;我與人比之長短,我與人比之高下。所以,有一些人「以己之長比人之短」,越比越驕橫我慢;但也有人「以己之短比人之長」,更加激發自己的志氣,所以越比越傲然屹立。
其實,驕氣不可有,驕矜自大,必有吃虧的一天;傲骨不可無,過份的屈膝奉承,也永遠沒有抬頭之日。所以,吾人在貧賤的時候,眼中不可只看到富貴,如此自有傲雪風骨;當得意的時候,要能不忘記貧賤之時,自然不會驕慢不恭。一個人能夠「富而不驕矜、貧而有傲骨」,自能活得安然,活得有尊嚴!
心靈鐘聲
寺院裏敲鐘的老頭陀,每天神情專注的一邊敲鐘,口中還要一邊念著:「洪鐘初叩,寶偈高吟;上徹天堂,下通地府。」
來自教堂、來自寺院鐘聲有寧靜、警醒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腦海裏要不時有警鐘響起,心靈上要不時有鐘聲迴盪;想一想: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
有一群旅行者到一個名山寶剎參觀,在道場裏卻一直開著隨身帶來的收音機。寺中人員上前勸導說:朋友,你們來此不就是希望獲得一點寧靜的氣氛嗎?你開著收機,連在這種地方都要用聲音來麻痺自己,完全沒有一刻的寧靜,怎麼能生出智慧來呢?
靜,才能擁有禪心,才能通達,才能和聖賢交流,寧靜才能致遠。
畫,遠看則美;山,遠望則幽;名利,遠觀則能灑脫;小人,遠避則可少是非;思想,遠慮則能洞察事物本末;心,遠放則可少憂少惱。「遠」字,妙用無窮!
不貪才是寶
春秋時,宋國有一個人得到一塊美玉,獻給做官的子罕,子罕堅辭不受。那個人以為子罕不識貨,就明白的告訴他說:「這是一塊寶玉啊!」子罕道:「你以玉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美玉,我們都失去了自己的寶貝,不如各守其寶吧!」
世間之人多以名聞利養為寶,或以稀有之物、珍愛之物為寶,其實,所謂「寶」,就是一個貪愛、貪執;因為有貪,才需要寶。身外的寶再多,不如心中的一念知足、感恩之心;貪欲的人即使再富有、寶再多,仍是富貴的窮人,唯有「知足常樂」,才是真富有。
不貪為富,不貪為貴,不貪才是寶啊!
一隻猴子,抱了滿懷的果子,眼看地上還有一顆,牠對懷中所有,猶嫌不足,因此彎腰想要再撿地上的果子時,卻讓已有的果子掉落一地,這就是貪小便宜、因小失大的最好例子。
經常聽到有人抱怨:被人騙了!歹徒騙人的伎倆,諸如:金光黨用假鈔騙真鈔、不法商人用假貨騙取金錢、不肖之徒用可憐相博取同情遂行詐騙、宵小之輩以花言巧語獲得歡心後行騙詐欺。
世間騙人的花樣很多,一般人之所以上當受騙,除了少部分人因為基於惻隱之心,未經求證就聽信於人,讓歹徒有可乘之機外,受騙的原因,大都是因為貪心;貪心,才是受騙的最大原因。
舉例說:有人謊稱有傳家寶貝骨董一件,價值不扉,因需錢孔急,只要有人出價三十萬,即可半賣半送;如果你貪圖別人的寶貝,自然上當。
也有人說,自己有土地一塊,市價值幾千萬元,因生意一時周轉不靈,希望能以土地抵押向你借款五十萬元,一等賣地後,連本帶利六十萬元奉還。結果事後發現,土地權狀是偽造的。
也有人聲稱與朋友合夥投資生意,明年即可分紅多少,現在需要資金三百萬,請你先給予方便,明年加倍奉還。結果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也有人自稱來自軍中,手上有軍糧二千石,無法報銷,只要你付運費十萬元,即可免費奉送。結果二千石糧食沒個影兒,十萬元也飛了。
世間形形色色的人,到處不乏騙子充斥人群,被人騙了,如果尚能承擔,還算小事,人生最大的愚事,是自己騙自己。不能認識自己的居心動念,不能認識自己的因緣關係,「不知為知,不明為明」的自我偽裝,虛張自己的條件,護短、恕己,都是自欺欺人、騙人騙己。
如何從蒙騙中解脫出來呢?唯有放棄虛妄、貪圖,回歸自我的真實面目;才能不騙人,也不為人所騙。
加持的真義
「加持」,就是增加心靈上的力量,心靈上的感受。這種力量來自信仰,或是他人的思想、慈悲、精神力。
人在脆弱的時候,特別希望獲得加持,也就是需要別人的幫助,所以親人朋友的幫助,甚至一句安慰、鼓舞的話,讓人重拾信心,就是加持。
加持,要施者、受者彼此有溝通、有交流,尤其要有信心、有誠心、有謙虛的心,才能受用;傲慢的心得不到加持,無法受用。
加持最終要從他力加持,到自我加持;自己的信仰、慈悲、智慧、忍耐,都能自己加持自己,這才是加持的真義。
小的有用
在佛教裏有這麼一則故事:
有一個信徒到寺院拜佛,知客師招呼過後,隨即對身旁的老和尚說:「有信徒來了,請上茶!」不到兩分鐘,又對老和尚說:「佛桌上的香灰要記得擦拭乾淨!」「拜台上的盆花別忘了澆水呀!」「中午別忘了留信徒吃飯!」只見老和尚在年輕的知客師指揮下,一下子忙東,一下子忙西。
信徒終於忍不住好奇的問老和尚:「他是你什麼人?怎麼總是叫你做這、做那的呢?」老和尚得意地說:「他是我徒弟呀!我有這樣能幹的徒弟是我的福氣,信徒來時他只要我倒茶,並不要我講話,他只要我留信徒吃飯,並沒有要我燒飯,平時寺裏的一切都是他在計畫,省了我很多辛苦呢!」信徒不解,再問:「不知你們是老的大,還是小的大?」老和尚說:「當然是老的大,但是小的有用呀!」
「敬老尊賢」,這是中國傳統的美德,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的智慧與經驗,固然是家庭、社會的一大資產,然而一個社會的發展,也不能缺少年輕人的活力與動力。
老一輩的不要凡事以權威性的命令,而能改以關心、輔導、協助的立場,學習老和尚的「交棒」而享「清福」的心情,看著後輩成長。後輩也能學習、尊重長者的經驗、智慧,不要燥進、排斥,如此又何來代溝之有呢?
其實,人生原本無所謂的大小、高低、好壞、貴賤,完全是在於自己的觀念。人際之間,只要能夠做到「老做小」、「小敬老」,必能融洽和諧。
星雲大師談讀書
星雲四書,是星雲大師入世修行、人間成就最普遍的法門講授,人人聽得懂,個個做得到,是我們自覺利他、人生圓滿的基礎功課。
你知道星雲大師的路上書、雲中書、床頭書、衣袋書是什麼書嗎? 大師說:一個人肚子裡有了書,這個人就有了華光。我們必須讓自己成為發光體,才能與世界的燦亮接壤。
那麼,如何成為發光體呢?大師認為就像匠人切磨鑽石,每一部書都是一具切割輪,除了可以磨除晦暗表層,還可以讓智慧穿進內心,折射出美麗光芒。
與書結下不解之緣的星雲大師,自稱上了「讀書癮」,每天無論多忙碌,他總是善用零碎的時間進行閱讀,一日不讀書,他就覺得渾身不對勁。
本書蒐集大師發表過的作品中,與讀書、學習有關的內容。分成「星雲大師談讀書」、「星雲大師的讀書筆記」、「星雲大師說故事」三大部分,舉凡為何要讀書、如何讀書、寫作……等,皆包含其中,是星雲大師談讀書最完整的集成。
書摘
三更有夢書當枕 看報紙有癮。一天不看報,就覺得少做了一件事。每天起床拜佛後,第一件事就想看報紙。後來,曾有一段時期,很歡喜住在台北,因為清晨五、六點鐘就有報紙可看。看了報,才開始一天的作息。有時住在郊區,報紙來得晚,不看報,就會覺得這一天還沒有開始。
除了看報以外,讀書也會有癮。與其說是有癮,不如說是習慣。十五、六歲時,在棲霞山律學院當圖書管理員,養成讀書的習慣。從古典書籍看到現代文學,從中國文學看到西洋文學。尤其古今中外小說,無有不看。養成讀書的習慣後,一日不讀書,心裡就有罣礙。
出門在外,搭火車、汽車,或乘飛機時,總要帶幾本書。覺得書比麵包重要。寧可餓一頓,也不願一天不讀書。因此,每搬一次家,就想在床頭放書。現在,讀書不全為消遣,而是書有催眠作用。
有人希望知道我的床頭放些什麼書。大部分是古典的、艱深的,甚至英、日文的書籍。我看不懂,所以可以很快地睡著。過去讀書為求知識,現在為求睡眠。因此,唱誦可以令人入夢鄉,靜坐可以安定心神,看書可讓人容易睡著。看書很重要,睡眠也一樣重要。床,可以增加智慧,也可增加休息。
不禁回頭一看,有天下文化叢書、《現代佛學叢刊》、《大堂西域記校注》、《洛陽伽藍記》、《倪匡科幻小說》、《中英對照佛學叢書》。
佛光山圖書館的書大多是我以前的床頭書。西來大學也收藏不少我的床頭書。
我一生很好買書,記得二、三十年前,常到日本訪問,寧可一餐不吃飯,省下錢就買書。
有人批評我,經常看「床頭書」並非好習慣。但,我從小不聰明,只得以勤補拙。雖然佛學院老師不准我們躺在床上看書,但是我時常點燃著香在被窩裡看書。看一句、唸一句。這一生中,從被窩裡的書、衣袋裡的書、手提箱中的書,一直到手邊的書、床頭的書,我這一生已和書結下不解之緣。
看「床頭書」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各人看法不同,我覺得忙碌的人生需要「床頭書」。想要每天有宗教靈修的時刻,也需要「床頭書」。「床頭書」可以給人安定、啟發的作用,也可放鬆心情,有休息或消除疲勞的作用。
星雲大師談幸福
星雲四書,是星雲大師入世修行、人間成就最普遍的法門講授,人人聽得懂,個個做得到,是我們自覺利他、人生圓滿的基礎功課。
本書是星雲大師向讀者開示人生真正幸福之道。
大師說:幸福,是人們終其一生的追求,從小到大,勤奮求學、成家立業、力爭上游,莫不是為著幸福在孜孜矻矻、向上攀升。
其實,幸福的境界,有多種層次。 物質範疇的享受,才只是第一層的幸福。 與外在互動,在人際網絡裡構築幸福的基地,是幸福的第二個層次。
向內找尋自己的本來面目,開發自我的慈悲心、歡喜心,在生活的行住坐臥、起心動念裡,歡喜修行,是幸福的更高層次。 而以今生的光華去結福緣、積福德,連結到來世而得福報,當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書摘
想法改變人生
朋友送給小王一盆牡丹花,奇怪的是每朵花的邊緣,都參差不齊。
有人就說了:牡丹花象徵富貴,現在你這盆花的邊緣不圓,表示富貴不圓滿。小王一聽,趕緊把牡丹花送還。
朋友聽了他的理由,笑說:「你也可以解釋成『富貴無邊』呀! 」
一個人的思想模式,不能只有直線的,也不能只是單向的,凡事要從前後、左右、上下、正反等多方面去思考;也就是說,當事情陷入膠著狀態時,不妨換個角度來看,事情往往就會出現轉圜的餘地。
戀愛失敗了,你想:以後可能會有更好的對象。
失業了,你告訴自己:也許明天會有更好的就業機會。
大雨天,不能外出,不能運動,不好受,轉念一想:下雨天正可以在家讀書。
被人倒債了,如果你往好處想,覺得損失財富,可能財去人安樂,可能因此消災免難。
「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下有餘。」世間事,禍福得失往往難以預料,好壞有無也非絕對的,所以遇事能換個角度想的人,總能從窘境中破繭而出。
一樣米養百種人
有個人養了一隻狗一隻貓當寵物,每當他餵小狗的時候,小狗心裏就想:「主人這樣愛護我,從來沒有要我回報,這麼一個大慈大悲的人,難道他是一個神明嗎?」可是當他餵小貓的時候,小貓心裏也在想:「這個人每天都給我美味的食物,對我百般殷勤,難道我是神明嗎?」
同樣的對待,貓狗的想法卻有這麼大的懸殊,可見,世上的是非、善惡、好壞,也都在於個別的想法,很難訂定一個絕對的標準。所謂一樣米養百種人,誠不虛也。
有一個人,當他窮困潦倒的時候,曾受朋友一餐之賜,後來有所作為,他以良田百畝回贈朋友,正是所謂「滴水之恩,湧泉以報」。另有一人,在窮途末路的時候,有一個朋友收留他,供給食宿;後來朋友家中人口增多,實在不夠居住,便在隔壁租了一間房子,請他遷居,但此人卻懷恨在心,誓言要把朋友弄得家破人亡。所謂一斗米養了一個恩人,一石米養了一個仇人,此皆是想法不同所致。
有的人貧無隔宿之糧,但是他安份守己,感謝國家社會的護佑,深覺國家的可貴。有的人,洋房汽車,豐衣足食,但他怨恨國家苛捐雜稅,一直想要移民他鄉。所以,我們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獄;天堂地獄都在我們的想像之中。
聰明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以歡喜的心想歡喜的事,自然成就歡喜的人生;愚癡的人,凡事都朝壞處想,愈想愈苦,終成煩惱的人生。
世間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間。當我們以聖人之心看世間,一切人都是聖人;如果我們以盜賊之心看人,則所有人等都是盜賊。因為想法不同,就有天堂地獄之別。
心藥方
人的各種疾病當中,最難醫治的就是我執、無明、精神妄想等毛病,這些心病中的心病,即使是華陀再世,恐怕也會束手無策。例如,歷史上的「杯弓蛇影」,這就是一種疑心病;又如「百日升天」,這就是一種妄想病,這些疾病都不是一般的醫藥所能治療的了。
有一則笑話說:一位患有神經質的病人,總是疑心他的肚子裡有一隻貓在做窩,弄得寢食難安。心理醫師與精神科醫生做各種治療、輔導,始終無法消除他心裏的疑慮。後來醫師們商量,就做一次象徵性的手術吧。
手術後,當病人從麻醉中幽幽醒來,醫師手抱著一隻貓,告訴病人:「你肚子裡的貓我已經為你取出來了,以後你就不必再擔心了!」豈知病人聽後,看看醫生,又再看看那隻貓,滿臉愁容的說:「醫師啊!我肚子裡的貓是黑貓,不是這一隻白貓啊!」
所以,心中的毛病千奇百怪,有了心病,有時連醫師也沒有辦法。
想要去除執著的毛病,必須要用「無我」的空慧,如《般若心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我」也能空,「法」也能空;我、法皆空的時候,百病還能不盡皆消除嗎?
誰第一名
澳洲移民部部長菲力浦羅達克曾問:「世界上的宗教領袖當中,哪一位第一?」我說:「你最歡喜的就是第一。」
五根指頭爭老大,大家都想當第一。大拇指一伸我是頂好;食指指東指西,要人服從;中指認為自己居中,最長、最大;無名指戴金戴銀,珠光寶氣。當大家都說過以後,小指說:我合掌,對人恭敬、對人禮拜,在聖人之前,我最靠近他,應該就是第一。
其實,第一固然很好,二、三也是不錯,四、五各有所長,所以,能大能小、能前能後、能一能二的人生,最為幸福快樂!
豐裕之後的省思
衣服、鞋子、日常物用太多了,住所變成了倉庫; 土地很多,東一塊、西一塊,自己管理不了,別人處理不了,成為帶不走的麻煩;房屋很多,南一棟、北一棟,到頭來甚至不知道住在那裏才好?兒女很多,很有福氣;福固然很好,氣多了,也抵銷幸福。
豐裕不可氾濫,氾濫就成災難了。
曾經有一位信眾,要送我二十四把茶壺,每一只茶壺上都刻有《心經》,且外表形狀都不一樣。他不曉得平常我喝茶,只需要一只茶杯就滿足了, 用飯時,一位信徒就一直在我旁邊挾菜,並說道︰「師父!您不要吃飯,多吃菜。」
「不吃飯怎麼會飽呢?」我不解的問。
「會呀!我已經兩、三個月沒吃飯,只吃菜。」
我回他道︰「你要成仙當然不用吃飯,我要成道所以要吃飯。」
富裕當然不是一件壞事,但富裕之後仍能惜福更好,一個人的福報如我們銀行的存款,必須要有積存才能支出,而珍惜大地資源、勤樸簡約就是修福的最具體行動。
許多年前佛光山就發起過「廢紙回收」,我自己更是從叢林受訓時,就「惜字紙」,一張紙不僅兩面都會利用,連字裏行間的空白處也會擠上幾個字,有時還會用色筆在紙上再寫一遍,除非到真沒有辦法分辨時,才會不捨的丟棄。
佛光山有二千多名住眾,可以接待五千多人的設備,最初一切建築計畫皆出自我的構想,本山無建築師或設計師。猶記得在建大雄寶殿前的成佛大道時,正逢經濟最困難的時後,我就率領徒眾,用手一塊塊將石板磨出來,雖有點粗糙,卻鋪出一條成佛大道;靈山勝鏡前的紅地磚,也是自己鋪的。因為佛光人有一個信念:自己若沒有辦法做的事,就不必指望別人做!
一直到現在,我仍謹記著惜福之法:
一.隻字必惜,貴之根也。
二.粒米必珍,富之源也。
三.片言必謹,福之基也。
四.微命必護,壽之本也。
現在凡事皆用設備代替人力,這到底是人力的進步呢?還是人力退化呢?
現代人四體不勤,處處依賴機器,失去做業的樂趣,何嘗不是損失?
機器萬能,人控制機器,機器做人的事,人成為為操作機器而活的生物,這是人所希望的嗎?
有一位計程車司機,別人開五年的車就要汰舊換新,他的一部車可以開十年,因為一般人在紅燈停車時,總是在靠近時才猛踩煞車,而他懂得在遠遠的地方就放慢速度,等靠近紅燈,車速也慢下來了。儘量減少猛然煞車的機會,就能保持車子的性能,延長車子的壽命。這是一種惜物的美德,也是一種生活智慧啊。
禮貌與人緣
一天要會見許多訪客,有些客人向我合掌後,還會加一句︰「大師!我能跟您握個手嗎?」一天下來,不知握了多少次的手。徒眾送茶給我時,我竟忘情地要伸出去握手,惹得大家都笑起來。
「握手」代表一種熱情、一種禮貌,風俗起於十字軍東征時代,那時敵我分別只有宗教信仰一項,所以敵我難分,兩人握手是表示手中沒有武器,不存敵意,那當然就是朋友了。此風俗一直流傳下來,成為今天各地通行的見面禮了。
中國有句老話「禮多人不怪」,這個禮除表現在行動上,還表現在一套應對的語言上,例如,見面就問:尊姓、大名、貴庚、仙鄉、尊翁、令堂、貴幹、勞駕、多承教誨、多蒙賜教……等,大家都是「以禮相對」,不容易衝突。
在今日的叢林寺院裏,來自於十方的衲子,也有一套叢林的用語,能使大家「口和無諍」的和平相處。例如:上下、法號、大名、令師、貴常住、禮座、接駕、法駕、告假、請開示、慚愧、晚學、大德、學人、不敢打擾、慈悲開示、慈悲原諒、您好威儀、您真親切、您很發心……等,儘管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的性格,但是有了一套禮貌性的語言,彼此也就不容易起計較、不容易有爭執了。
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之所以一言不和就相互爭執,甚至大打出手,問題就在於沒有一套「承受教誨」的語言,甚至一不小心就用了質問的語氣,因而針鋒相對,惹禍上身。
一個人,如能學習無諍的語言,例如:請、對不起、謝謝你、非常抱歉、非常慚愧、打擾你了、感謝給我學習的機會、我能為您服務什麼嗎?久仰大名、幸會幸會、多承關注、請多指教、豈敢豈敢、不吝指教等等。經常把這些客氣、尊重的話語掛在嘴邊,人際之間必然會泯去許多無謂的計較,必然會消除許多煩人的糾葛。
自古就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明訓,講話確是一門藝術,我不要求徒眾個個都能言善道,但至少要應對得體,如果能在責備的話裡帶撫慰,批評的話裡帶讚揚,訓誡的話裡帶推崇,命令的話裡含扶掖,能抱著如此誠懇和平易的心境講話,一定會到處有人緣。
「禮」是一種規律人們外在行為的規範,使心和行為、實質和形式達到調和,是人格圓滿境界,故孔子常說︰「恭而無禮則勞,憤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故「禮」之用,以和為貴。
在團體中與人相處,知和而和,能「和」,才能和氣、和平、和好、和悅、和順、和祥、和諧、和衷共濟、和氣生財!
我常以四句話提供給大家,來改善人我之間的關係。
「初見三句話」,大家初見面講三句好話,你好、大家好、今天天氣很好。
「相逢一微笑」,大家見面時,面露笑容。
「爭執一回合」,有爭執時,只限一回合一句話,不要一直爭下去。
「讚美要適當」,稱讚人家要恰如其分。
果能如此,人我關係定能和諧、改善。
獨處的幸福
白天講話、開示、會客、座談……似乎已成慣例的行事。晚上獨處時常想,我總不覺得自己偉大,卻因信徒的擁戴、大眾的護持、社會的肯定,反而有高處不勝寒的慨嘆。
這麼多年來,一直在心中想的都是為佛教,為大眾,但現在這一切因緣都已具足,反而覺得自己更空曠了,現在的感覺猶如陶淵明的〈歸去來辭〉中「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返」,我好想靜靜的修行讀書。
在我心中,一直有這樣的感受︰
「水可以當茶,茶不可以當飽。
詩可以當文,文不可以當法。
曲可以當歌,歌不可以當道。
技可以當財,財不可以當富。
名可以當貴,貴不可以當佛。
人可以當力,力不可以當我。」
清晨在風聲和樹聲的呢喃中醒來,內心只有一種「靜」的感覺,不想走出房門口,似乎一開門就會破壞這份寧靜。每次出國,在沒有人認識的街道行走,沒有突來的訪問、沒有要求拍照的困擾,實在是一件很稱心的事,有時我會嚮往那種「一爐香、三杯茗、萬卷書,何須塵寰外再求仙求佛」的生活,不過這是一種自私的想法,就像母親說的︰「有那麼多人需要你,我怎敢獨佔?你不是我的兒子,你是大家的。」
人若能懂得安排自己,過一段屬於自己的真正時間,是多麼幸福啊!
人雖迎合大眾生活,但也要有獨處生活。
所謂獨處,並非單獨一個人看報紙、看電視、聽音樂,因心念會隨報紙、電視、音樂的內容跳動。
真正「獨處」的意義是要內觀,看無相的世界,聽無聲的聲音。人與人相處不可忽略掌聲,但對個人則要無聲。心境不同感受也不會一樣,故雖有外在世界,內在自我的心靈世界一樣重要。
獨處不易,不但要獨力應付危機,還要防範自己的內心,因沒有約束而生起歹念。因此孔子說:「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又說「君子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就是叫人要「慎獨」。
一個人正派、自律,可以發揮光和熱,則獨處不怕。一般人如果喜歡獨居,不能不對個中所潛藏的危機有所警覺啊!
星雲大師
江蘇江都人,曾參學金山、焦山、棲霞等禪淨律學諸大叢林。
一九四九年春來台,一九五三年創宜蘭念佛會,奠定弘法事業的基礎。
一九六七年創建佛光山,以人間佛教為宗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先後在世界各地創建近三百所道場,又創辦多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雲水醫院、佛教學院,暨興辦西來、佛光、南華、南天及光明大學等。
一九七○年後,相繼成立「大慈育幼院」、「仁愛之家」,收容撫育孤苦無依之幼童、老人,及從事急難救濟等福利社會。一九七七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纂《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並出版《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編著《佛光教科書》、《佛教叢書》、《百年佛緣》、《貧僧有話要說》等。
二○一七年五月發表《星雲大師全集》,共三百六十五冊,收錄畢生著作。
大師弘揚人間佛教,以地球人自居,對於:同體與共生、平等與和平、環保與心保、幸福與安樂等理念多所發揚,於一九九一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總會會長,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
購物說明
*商品示意圖謹供參考,請以實際供貨為準。
*郵寄單筆滿299元免運(海外運費另計);未滿299元時,運費60元。
*郵寄貨到付款單筆滿699免運(海外運費另計);未滿699元時,運費100元。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佛光讀友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 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有聲書商品、衣服、食品類,因性質特殊,一經拆除商品實際包裝(即除運送用之包裝外一切包裝),即不接受退貨或換貨。
運送方式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全球
海外運送方式及運費請聯絡: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TEL: +886-7-6561921#6664~6667
E-mail: fgce@ecp.fg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