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編號 :5006
作者 : 星雲大師
出版社 : 佛光文化
出版日期 : 2023-02-28
ISBN : 9789574576739
頁數 :336
裝訂 :軟精裝
定價 :300.00
本書折扣:9折,優惠價為:270
「佛教」與日常生活有著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因此,我們不可完全把它當作學問來研究。佛教是一種宗教,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不能缺少宗教,而生活需要用佛法來指導。佛法的真理在何處?就在世間的食衣住行上,就在人我的處事經驗上。如果能將佛法付諸於生活上實行,則能一生受用無窮。
目錄
星雲大師略傳
佛教與生活(一)
佛教與生活(二)
佛教與生活(三)
生活與信仰
生活與道德
生活與修持
生活與般若
身心安住的家園
人生十問
如何美化人生
如何歡度老年生活
如何增進人生的幸福
內容連載
佛教與生活(一)
「佛教」與日常生活有著不可分離的密切關係,因此,我們不可完全把它當作學問來研究。佛教是一種宗教,我們的日常生活裡不能缺少宗教,而生活需要用佛法來指導。
在佛教界,有許多很有學問的人,他們進入佛門幾十年,可是卻不能與佛法相應。佛教講慈悲,而他不慈悲;佛教講忍耐,而他不忍耐。其原因在哪裡?就是他不能把自己信奉的佛法應用在生活中。所以,在信仰的歷程上,把所信仰的佛法和生活打成一片是很重要的。
我們生活在世界上,離開不了空間、時間、人間三者的關係。什麼是「生活的空間」?一隻小鳥,到了傍晚時分,飛倦的時候,牠要回到窩巢裡棲止;一個人經過了整天的勞累工作,也需要個溫暖的家養息疲憊的身心。不論「窩」也好,「家」也好,都是生活的空間。如果這個空間沒有安排妥當,生活就不能舒適。歷史上有不少的戰爭,起因都是為了爭奪土地,即「空間的爭奪」,由此可知,空間對於人類的重要性。如果對於「空間」不能妥當處理,則人類的生活將是痛苦不堪,糾紛不息。
什麼是「生活的時間」?晉朝田園詩人陶淵明有一首詩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月不待人。」人生幾十寒暑,如白駒過隙,如過眼煙雲。佛陀曾說:「人命在呼吸間。」我們如何運用有限的生命,發揮無限的事業?古人也說:「吾生也有涯,學也無涯。」學無止境,佛道遙遠,如何利用短暫的時間,去充分發揮生命的意義?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不能忽視分秒的時間。
什麼是「生活的人間」?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問題,這是人生歷程中不容忽略的問題。人是群居動物,不能離群獨居,人與人在社會上有著極密切的關係,如何才能和諧相處呢?
這些問題皆為古今聖哲所注意探討的,以下針對這三個問題分別闡明解說:
一、生活的空間─以退為進的佛教生活
(一) 從心外的空間說到心內的空間
心外的空間,是指我們生存的外在環境。譬如我們居住的房舍、活動的場所,甚至宇宙自然界,都是我們心外的空間。對於外在的空間,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各種情況,才能活動自如,運用得當。假如我們要從甲地到乙地去,應該先了解路線如何走,乘坐什麼交通工具,需要花費多少時間,應準備些什麼裝備,以及各種安全問題等,如果這些問題都能夠掌握清楚,那就可以享受愉快的旅行了。所以我們對於心外的世界,只要多用點心去探求一些知識,小心謹慎的去了解、去適應,就能得其所安。例如環遊世界,甚至登陸月球,準備、了解妥當之後,不論再大再遠,都不是難事。
最困難的是心內的空間,它是無形無相,不可捉摸,最令人不易了解的。一個人平常活動的心外世界,不論是君王諸侯或將相百官,不論有多大的權勢威力或聰明才智,他們所能到達的空間仍然是有限的。儘管現在科學文明已發展至太空時代,美國人也已率先把人類送至月球。但是這個宇宙虛空之中,除了月球,其他還有如恆河沙數般的星球,人類還不曾見聞過,更遑論登陸了。
外在的虛空世界,一個人窮其一生,所能到達的不過如微塵一般。「擁有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佛法告訴我們:心內的空間,比心外的空間還大。所以對於心外的空間,不必去爭執、占取,能體會心內的空間才是更重要的。
所謂心內的空間就是要不斷的開擴我們的心胸。平常描寫一個人心量大,說是「宰相肚裡能撐船」。佛教說一個人心內的空間之大,是三千大千世界都可以容納其中。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心內空間放大,就能像大海一般容納百川,不揀巨細;如泰山一般承受土壤,不揀精粗。心內有了寬闊的空間,就能包容宇宙虛空。人事的糾紛,
世俗的困擾,也都能包容而不計較。甚至大千世界就是我們的禪床,可以任性逍遙,隨遇而安。
佛教有許多經典都詳細的指導我們如何獲得心內的空間,譬如《維摩詰經》中的「不二法門」,能開展我們心內的世界;《華嚴經》中重重無盡的華藏世界,能擴大我們心內的空間。一個人如果能夠把握自己心內的空間,也就可以同時獲得心外的空間。
(二) 從前進的空間說到回頭的空間
人生若能積極前進,固然很好,但是懂得回頭的空間卻更重要。平常在我們活動的空間裡,大家只知道向前行進,而不知道還有一個退後回頭的空間。一般社會上的人,往往憑著一股勇氣,在人生的戰場上,衝鋒陷陣,爭取功名富貴。一旦碰得鼻青臉腫時,有的人知道回頭,有的人卻頑強得直往前衝,甚至跌得粉身碎骨。其實在佛教裡,佛陀早就指示我們,人生有兩個方向世界:一個是前進的世界,一個是回頭的世界。如果能同時把握這兩個世界,前進的時候前進,回頭的時候回頭,則好比人有左右兩隻手,順遂自如,人生便能更臻於完美。
佛教有一首描寫退步求全的詩偈: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首詩藉著農夫彎腰插秧,告訴我們要認識自己,觀照自己的本性,必須退步低頭;回頭的世界比向前的世界更遼闊,低頭的天地比抬頭的天地更寬廣。唯有回頭、放下、忍讓的世界,才能使我們更逍遙自在。
在人生的旅途中,遭遇到坎坷挫折時,如果能抱持「退一步想,海闊天空」的襟懷,則何處沒有光風霽月的空間?遭遇到頹唐失意時,如果能記取「回頭是岸」的古訓,則何處沒有美麗光明的希望?
水,在世間上是最普遍,也最為人類所需要的。觀水的流勢,當它從山峰上急瀉而下的時候,氣勢澎湃,而當它在平地上緩緩流動,遇到岩石壁岸阻礙的時候,一定會轉變方向,改道而流。一個人在世間上為人處事,如果能像流水一樣,隨時知道應變,不必硬衝直撞,定能無往不利,事事順遂。
有一些人看到學佛的人便說:「你們信仰佛教,不抽菸、不喝酒、不打牌、不跳舞,絲毫沒有人生的享樂,這不是太消極了嗎?」難道要抽菸、喝酒、打牌、跳舞,才
算是積極的人生嗎?佛教徒是深深體會到榮華富貴的虛幻不實,而從吃喝玩樂的聲色犬馬中回過頭來,積極地從事修行辦道、弘法利生等事業,這種人生是消極的嗎?如果能夠真正體會回頭的空間意義,即從恩怨莽撞、虛榮奢靡中回頭,那麼我們的人生將是前進、積極、幸福、快樂的人生。
(三) 從有相的空間說到無住的空間
這個世間形形色色、燈紅酒綠,像個五彩繽紛的萬花筒,這些都是有相的空間。我們在這個有相的空間中,追逐著人生種種的享樂,於是金錢使我們迷失本性,愛情使我們神魂顛倒,名利地位使我們忘卻安危,鋌而走險。我們被花花綠綠的世界所迷惑,不知道這些都是假相,都是不實在的,而對它執迷不捨。《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間一切事物,只不過是因緣和合、有條件的存在。如果有緣承受佛法,了解這個道理,就可以從虛妄的、有相的空間裡超脫出來,進入到無住的空間,那才是一個解脫的世界。
什麼是無住的空間?無住的空間,不是叫我們不要吃飯、不要穿衣、不要睡覺,而是一樣的吃飯、穿衣、睡覺,卻不被這些瑣碎的事情所羈絆,即是住於生活之中,而不被生活所牽繫。古德說:「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農夫為了防止飛禽昆蟲來啄食穀類,製造一個木頭人,放在稻田中央,用來恐嚇鳥兒昆蟲。雖然鳥兒昆蟲、稻田花草熱鬧繽紛,木頭人卻絲毫不為外境所動。這意思是告訴我們:一個人生活在名利金錢之中,要修養到有如木頭人一般,即使面對色彩繽紛的萬花世界也不會動搖內心的境地,這就是無住的生活。
我們讚歎一個人品格高潔,說他遠離俗塵,超然俊逸;但是一個住在紅塵,卻不為氤氳所染的人,才更是豪邁脫俗。池裡的蓮花所以為詩人雅士所歌詠讚賞,是因為它出於淤泥而不染。一個人生活在社會洪流裡,若能不隨俗浮沉,固然難得,如果與世塵同流而不合汙,更是可貴。所以佛教認為遠離外境,潛居山林修行,非上上乘,住在鬧市,仍能不為外境所轉移,才是上上乘。所以說「大隱隱於市」、「熱鬧場中做道場」。參透有相空間的虛妄性,對於世間的一切,不會生起執著,就能過著無住的生活。
古來很多大德都有這種境界,譬如:陶淵明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維摩詰居士的「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一休和尚的「背負女人,卻能坦蕩無礙」;一個人如果能體會無住的空間,則何處不能自在逍遙呢?所謂「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是何等的灑脫逍遙。
因此,把整個空間的前後、內外、虛實都認識清楚之後,才能擴大我們的生活領域,而進入一個學佛者所要追求、嚮往的更大空間。
星雲大師
星雲大師,中國江蘇江都人,生於一九二七年。幼年家貧,輟學,父母因忙於家務,隨外祖母長居多時,後盧溝橋中日戰起,父應於一九三八年間因戰火罹難,偕母尋父,有緣於南京棲霞山禮志開上人披剃,實際祖庭為江蘇宜興大覺寺。一九四七年焦山佛學院畢業,期間歷經宗下、教下、律下等叢林完整的佛門教育。之後應聘為白塔國民小學校長、《怒濤月刊》主編、南京華藏寺住持等。
一九四九年至台,擔任「台灣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及主編《人生雜誌》。
一九五三年任宜蘭念佛會導師;一九五七年於台北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一九六四年建設高雄壽山寺,創辦壽山佛學院;一九六七年於高雄開創佛光山,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動「人間佛教」,並融古匯今,手訂規章制度,印行《佛光山清規》,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新里程碑。
大師出家八十餘年,於全球創建三百餘所寺院,如美國西來寺、澳洲南天寺、非洲南華寺、巴西如來寺及歐洲法華禪寺等,均為當地第一大寺。此外,並創辦十六所佛教學院、二十七所美術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五十三部「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五十餘所中華學校,暨智光商工、普門中學、均頭中小學、均一中小學和多所幼兒園等。以及先後創辦美國西來大學、台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澳洲南天大學及菲律賓光明大學等。二○○六年,西來大學正式成為美國大學西區聯盟(WASC)會員,為美國首座由中國人創辦並獲得該項榮譽之大學;二○一○年澳洲南天大學通過政府高等教育品質與標準署(TEQSA)認證。二○一五年,五校整合成為第一個跨國又跨洲的國際性「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
一九七○年起,相繼成立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設立仁愛之家、雲水醫院、佛光診所、雲水護智車,協助高雄縣政府開辦老人公寓,並於大陸捐獻佛光中、小學和佛光醫院數十所,並於全球捐贈輪椅、組合屋,從事急難救助,育幼養老,扶弱濟貧。
一九七六年《佛光學報》創刊,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重新整理並加標點分段,編纂《佛光大藏經》近千冊暨編印《佛光大辭典》。一九八八年成立「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舉辦學術會議、出版學術論文集、期刊等;一九九七年出版《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一三二冊、《佛光大辭典》光碟版,設立「佛光衛星電視台」(後更名為「人間衛視」),並於台中協辦「全國廣播電台」。二○○○年《人間福報》創刊,成為第一份由佛教界發行的日報。
二○○一年發行二十餘年的《普門雜誌》轉型為《普門學報》論文雙月刊(二○一六年復刊更名為《人間佛教學報‧藝文》);同時期,收錄海峽兩岸有關佛學的碩、博士論文及世界各地漢文論文,輯成《法藏文庫‧中國佛教學術論典》共一一○冊。二○一三年,出版《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二十巨冊,二○一四年出版《佛光大辭典》增訂版十大冊、《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以及《金玉滿堂》人間佛教教材。
大師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佛教叢書》、《往事百語》、《佛光教科書》、
《佛光祈願文》、《六祖壇經講話》、《迷悟之間》、《人間萬事》、《人間佛教系列》、《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論文集》、《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人間佛教語錄》、《僧事百講》、《百年佛緣》、《貧僧有話要說》、《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等,總計四千多萬言,並譯成英、德、法、日、韓、西、葡等二十餘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二○一七年五月發表《星雲大師全集》,共三六五冊;《全集》增訂版於二○二二年出版,總計三九五冊,收錄畢生重要著作。
大師教化弘廣,有來自世界各地跟隨出家之弟子二千餘人,全球信眾達數百萬,傳法法子百餘人,遍及大陸各省市特區以及海內外如日本、韓國、新加坡、澳洲等地,如韓國頂宇法師、南京佛教協會會長隆相法師、保定佛教協會會長真廣法師、錦州佛教協會會長道極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道堅法師等。
一九九二年於美國洛杉磯正式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世界總會總會長;至今於五大洲一百七十餘個國家地區成立協會,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社團,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
佛光會先後在世界各大名都,如:洛杉磯、多倫多、雪梨、巴黎、香港、東京等地召開世界會員大會,與會代表五千人以上;二○○三年,通過聯合國審查肯定,正式成為「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會員。歷年來,大師提出「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圓滿與自在、自然與生命、公是與公非、發心與發展、自覺與行佛、化世與益人、菩薩與義工、環保與心保、幸福與安樂、信仰與未來、共識與開放、信仰與傳承」等主題演說,倡導「地球人」思想,成為當代人心思潮所向及普世共同追求的價值。
由於大師在文化、教育及關懷全人類之具體事蹟,一九七八年起先後榮膺世界各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有美國東方大學、西來大學、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智利聖多瑪斯大學、韓國東國大學、泰國瑪古德大學、澳洲格里菲斯大學、台北輔仁大學、美國惠提爾大學、高雄中山大學、香港大學、韓國金剛大學、澳門大學、嘉義中正大學、韓國威德大學、屏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近年來,並獲大陸各大學頒予名譽教授,如南京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南昌大學、揚州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人民大學、上海同濟大學、湖南大學、上海師範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及東北財經大學等。同時,多次獲得內政部、外交部、教育部頒贈壹等獎章;二○○○年獲總統頒贈「國家公益獎」,二○○二年獲得「十大傑出教育事業家獎」,二○○五年榮獲「總統文化獎菩提獎」等,肯定大師對國家、社會及佛教的貢獻。
大師在國際間亦獲獎無數,如:一九九五年獲全印度佛教大會頒發「佛寶獎」;二○
○○年在第二十一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上,泰國總理乃川先生親自頒發「佛教最佳貢獻獎」;二○○六年獲香港鳳凰衛視頒贈「安定身心獎」,以及世界華文作家協會頒予「終身成就獎」暨「永久榮譽會長」、美國共和黨亞裔總部代表布希總統頒贈「傑出成就獎」;二○○七年獲西澳 Bayswater 市政府頒贈「貢獻獎」;二○一○年獲得首屆「中華文化人物」終身成就獎;二○一三年獲頒「中華之光─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以及「華人企業領袖終身成就獎」。
大師悲願宏深,締造無數佛教盛事。一九八八年十一月,被譽為北美洲第一大寺的西來寺落成,並傳授「萬佛三壇大戒」,為西方國家首度傳授三壇大戒。同時主辦「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海峽兩岸代表同時參加,為兩岸佛教首開交流創舉。一九八九年應中國佛教協會之邀,率「弘法探親團」赴大陸,並與國家主席楊尚昆、政協主席李先念於北京人民大會堂會晤,開啟兩岸佛教交流盛事。
一九九八年二月,大師遠赴印度菩提迦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恢復南傳佛教失傳千餘年的比丘尼戒法,同時舉行多次在家五戒、菩薩戒會。同年四月,率團從印度恭迎佛牙舍利蒞台供奉。二○○四年十一月至澳洲南天寺傳授國際三壇大戒,亦為澳洲佛教史上首度傳授三壇大戒,成為當地佛教盛事。
大師一生積極推動國定佛誕節的設立,一九九九年經立法院通過,將農曆四月八日訂為國定紀念日,並於二○○○年慶祝佛教東傳中國二千年首度國定佛誕節。二○○一年十月親赴紐約「九一一事件」地點灑淨,為罹難者祝禱;同年十二月,受邀至總統府以「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發表演說。二○○二年元月與大陸達成佛指舍利蒞台協議,以「星雲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為原則,組成「台灣佛教界恭迎佛指舍利委員會」,至西安法門寺迎請舍利到台灣供奉三十七日,計五百萬人瞻禮。
二○○三年七月,大師應邀至廈門南普陀寺參加「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為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同年十一月,應邀參加「鑑真大師東渡成功一二五○年紀念大會」;隨後應中國藝術研究院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之邀,率領佛光山梵唄讚頌團至北京、上海演出;二○○四年二月,兩岸佛教共同組成「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至台、港、澳、美、加等地巡迴弘法。
二○○六年三月,至享有「千年學府」之譽的湖南長沙嶽麓書院講說,同年四月,以八大發起人之一的身分,應邀出席於杭州舉辦之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說。二○○九年,國際佛光會與中國佛教協會、中華文化交流協會、香港佛教聯合會主辦「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並於無錫開幕,台北閉幕,寫下兩岸四地宗教交流
新頁。二○一二年九月,應「世界經濟論壇」之邀,出席「第六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主講「信仰的價值」,為該論壇創辦以來,首位發表專題演說之佛教領袖。
二○○八年起,悉數捐出各地版稅、一筆字義賣所得,由弟子分別於台灣、大陸、澳洲等地,成立教育文化公益基金,舉辦各種教育、文化等贈獎、公益項目。二○一○年起,應邀於北京之中國美術館及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星雲大師一筆字書法展」,為首位在該館展出書法作品的出家人,後陸續於海南、天津、內蒙古、山西太原、廣東、雲南、廈門、鎮江、上海、大連、山東、浙江、廣西、貴州等美術館或博物館(院)展出。
二○一一年十二月,大師指導建設的佛陀紀念館開館落成,翌年即獲「國家建築金獎─文化教育類金獅獎」;開館第三年(二○一四)獲得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認證,成為該會最年輕的正式會員;同年,全球最大旅遊網站TripAdvisor 評為「二○一四年大獎得主」,頒發「優等」證書,以各項藝術展覽、教育推廣、兩岸文化交流、地宮收藏時代文物、永久為社會大眾持續做公益服務等項目受國際肯定。
為推動世界和平交流往來,歷年來,大師曾與各國領袖會面,如:泰皇蒲美蓬、印度總理尼赫魯、菲律賓總統馬嘉柏皋、多明尼克總統塞紐瑞、美國副總統高爾,以及馬來西亞三任首相馬哈地、阿都拉‧巴達威和納吉等。此外,大師先後並與各宗教領袖交換意見,如: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會長泰國公主蓬‧碧司邁‧迪斯庫爾,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約翰保羅)、本篤十六世等晤談。
二○○四年,大師應聘擔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委員會主任委員,與基督教、天主教、一貫道、道教、伊斯蘭教等領袖,共同出席「和平音樂祈福大會」,促進宗教交流,實際發揮宗教淨化社會人心之功用。也先後與瑞典諾貝爾文學獎審查人馬悅然教授、漢學家羅多弼教授、哈佛大學傅高義教授、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人莫言先生等人進行人文交流座談。二○一三年,與大陸三任國家領導人習近平、胡錦濤及江澤民見面,寫下佛教歷史新頁。
近年,大師於大陸宜興復興祖庭大覺寺,並捐建中國書院博物館、揚州鑑真圖書館、南京大學佛光樓,成立揚州講壇、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等,積極推動文化教育,期能促進兩岸和諧,帶動世界和平。
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藝文化、國際化的發展,可說厥功至偉!
07-6561921 轉6664 ~ 6666
07-6563605
Email : fgce@ecp.fgs.org.tw
高雄市大樹區興田路153號
© 2024 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統編:96958655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2546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