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是三寶住世的體現,儘管超然物外,但作為一宗教實踐場域,自然在不同程度上要與凡俗發生互動。因此,寺院於歷史所承載的,就不僅是僧侶活動的軌跡、法脈傳承之延伸,而在教育、文化、藝術、政治、經濟、商業,乃至外交關係網絡上,都發揮了它多重的社會作用與功能;而「寺志」,即是記錄這些重要歷史演變的一部佛寺生命史。
《宜蘭縣佛寺志》經宜蘭縣佛教會居中連繫,佛光大學闞正宗教授帶領九位博碩士研究生,分組進行田調與口述訪談。本書以歷史圖片、山川地理、沿革、建築形制、人物、藝文為綱目撰述,類例分明,含括全面,使閱者很快能因類究書,因書就學。
第一集收錄三間寺院:
一、頭城吉祥寺
真精法師創建於明治四十年(1907),為臺灣首座本土法師創建的寺院,是宜蘭正統佛寺的先驅。位於九股山上,林深境美。燕尾屋脊的建築,曲線優美柔和。寺後有二塔,一曰靈山,一曰靈光,其中靈光塔約在大正六年(1917)竣工,與基隆月眉山靈泉三塔是臺灣日本殖民時期,最早的納骨塔。
二、羅東菩提寺
前身為「羅東念佛會」,民國四十二年由星雲大師協助成立及兼任領導之責。民國四十八年聘任真華法師為「羅東念佛會」導師,念佛風氣蔚為一時。
民國六十九年搬遷至現址,並於民國七十五年更名為菩提寺,現為一專修淨土之道場。
三、員山明光寺
創建於民國五十二年,為地方重要佛教信仰中心。開山住持紹悟法師,與弟子真明法師創辦明光托兒所,為地方幼教啟蒙發揮重要影響力。民國一○七年惟定法師接任住持後,年年開設短期出家體驗營,為一大特色。
目錄
序文
為佛教留下歷史 傳承護法護教願心/妙志法師
無心插柳 柳已成蔭/林文瑛
名山藏古寺 寺志記傳奇/郭朝順
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吳彥隆
田調、口述與寺志撰寫/闞正宗
壹•宜蘭縣佛教通論
貳•山川地理總說
叁•佛寺志
一‧ 頭城吉祥寺
(一)歷史圖片
(二)沿革
1.吉祥寺的創建
2.吉祥寺創建與當地士紳的互動
3. 吉祥寺交陪的齋堂與寺院
4. 吉祥寺的下院-韋馱院
5. 歷任住持的寺院建設
6. 吉祥寺法系
(三)建築形制
1.吉祥寺本體建築及附屬建築靈山塔、靈光塔
2.吉祥寺的佛像風格及空間配置
(四)人物
1.真精法師及其派下
2.通本法師及其派下
(五)附錄
1.《字字萬金-林字萬老師文集〔關於宜蘭二三事〕》
2.籤詩
二‧ 羅東菩提寺
(一)歷史圖片
(二)沿革
1.羅東念佛會初萌期
2.羅東念佛會講堂
3.羅東菩提寺
(三)建築形制
1.外觀
2.山門
3.大雄寶殿
4.念佛堂
5.客堂及辦公室
6.僧眾寮區
7.齋堂
(四)人物
1.真華法師
2.修熏法師
3.能超法師
4.達觀法師
5.德清法師
6.慧旭法師
7.慧淨法師
(五)鐘銘與藝文
1.鐘銘
2.藝文
(六)附錄
1.慧淨法師著作
(七)參考資料
三‧ 員山明光寺
(一)歷史圖片
(二)沿革
1.開山創建及自修期
2.福利社會時期-設立明光托兒所
3.法傳住持及信眾教育期
(三)建築形制
1.山門
2.大雄寶殿
3.觀音殿
4.慈善塔
5.華嚴殿
6.五觀堂及法堂
7.客堂
8.後門外牆
9.男眾寮區/觀音亭和阿彌陀佛亭
(四)人物
1.紹悟法師
2.真明法師
3.自然法師
4.惟定法師
5.第三代常住法師
6.檀越
(五)藝文
1.匾額
2.楹聯、詩文
3.碑刻功德芳名
(六)附錄
1.田調側拍
(七)參考資料
後記:宜蘭縣佛寺田調與口述心得
序一
為佛教留下歷史 傳承護法護教願心
歷史,是透過有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提供今人理解過去,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是人類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但大部分的人並不重視歷史。
佛光大學佛教學系郭朝順院長、闞正宗教授規劃「佛光大學宜蘭在地寺廟產學合作計畫案」,帶領九位研究生,透過宜蘭縣佛教會居中連繫頭城吉祥寺、員山明光寺、羅東菩提寺,開始了一次次的訪談、記錄、拍照、向公部門查閱資料以撰寫寺志,甚至還需扮演柯南比對資料以判斷事實。吉祥寺遠在深山之中,人員交通車程就是一項大工程,過程之艱辛,若非發大心之菩薩,實難以完成任務。
透過書中的文字、照片,我們穿越時間與空間,看到了各寺院法師、信眾們開山的精神與毅力,雖然物換星移,滄海桑田,但給我們的啟發與感動,歷歷在目,法師、信眾們護法及護教的願心與歷史,不會隨著光陰流逝,消失在時間的巨流裡。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說:「生命的意義,乃在於能為人類留下歷史,能為社
會留下慈悲,能為自己留下信仰,能為世間留下貢獻。」讓我們共同重視、關心、護持、推廣此書,讓佛光永普照,法水永流長。
社團法人宜蘭縣佛教會理事長
妙志法師
序二
無心插柳 柳已成蔭
關於佛教歷史、田野調查,我完全是門外漢。闞老師希望我也為《宜蘭縣佛寺志》寫序,純粹是因為我們有一起促成「寺院田調與口述」專題開課的因緣。
我與闞老師原本並不相熟,不過,闞老師進佛光大學時,他所參加的「新進教師研習營」是我主辦的,他是少數全程參與的老師,因此我們有較多機會聊天,對他豐富而獨特的經歷,留下深刻的印象。
後來闞老師擔任佛教學系主任,曾為了學生的事來找我談過幾次,身為教務長,對他的真摯與熱誠,留下很好的印象,當時心裡還暗想,如果每位老師都像闞老師這樣時時刻刻以學生為本位,佛光大學應該可以成為教學拔尖學校。
二○二一年偶然聽聞闞老師有意離職,身為教務長,自然十分關心,便找機會問闞主任原因。他告訴我,並不是要到別的學校,而是另有人生規劃。我很驚訝,覺得不可能有比教學更適合闞老師的工作了,便問道,如果繼續留在學校,他最想做的事是什麼?他說,他的專長是研究臺灣佛教史,但是課堂講述對學生很抽象,沒有感動,他非常希望有機會帶學生出去寺廟作田野調查、進行口述歷史,讓學生感受「現在就是歷史」的生命脈動。聽他熱切講述,我相信這樣的課程不僅能結合理論與實作,對佛教學系學生的職涯發展應該也是很有幫助的。
知道這樣的課程需要經費支持,我跟他說,你留下來,做你最想做的事,經費我來想辦法。闞老師考慮之後竟然答應試試看,歡喜之餘,我開始思考如何把這樣的課程結合更多相關科系,形成學校特色課程,放在深耕計畫。當時,佛教學院院長、文化資產學系主任、宗教所所長都表示這樣的課程很有意義,願意共襄盛舉,為學生另闢一方風景,為寺廟留下更多紀錄。
不過二○二二年初我突然必須提早離開學校,答應支持闞老師這門課的諾言眼看無法實現,於是趕快求助於佛教研究中心萬金川主任,萬教授一句「閣下與人為善,我也不會目光如豆」。慨允變更佛研中心業務項目,勻出經費來支持這項計畫。這樣的義氣、膽識,令人感佩。
因此,這門課能夠開得成,實在要感謝萬金川教授;而這門課能夠開得好,
一學期完成三所寺廟的寺志,並結集出版,就要感謝闞老師的投入。他獨力帶領三組新手學生,把手把腳親自教導,並以斐然成果為學生帶來自信,為寺廟建立傳承,令人由衷敬佩。
人生在世有各種因緣,希望這段美好因緣,能為佛教學系學生的未來注入更多的光與希望,為宜蘭的寺廟留下更多文史紀錄。
前佛光大學教務長
林文瑛
序三
名山藏古寺 寺志記傳奇
歷史乃所以記興盛、誌人物、起殷鑑。官方正史多是環繞著政治為核心,記錄朝代的興亡與更迭,至於僧史、寺史等方外事,歷來能載於正史者寥寥無幾,藉由僧傳、燈史、地方志、名山志等,才會有較詳細之記載。連雅堂的《臺灣通史》,關乎佛教之記錄不過數筆,經查書中所言及的佛寺,如碧雲寺、彌陀寺、海會寺、黃檗寺等,物換星移能長存於今者少,更多的是湮沒無聞。對佛教修行者而言,本來就是水月道場,毋庸縈懷以求保存歷史,但是對今人而言,若不知先人之心血與艱辛,以為追思懷想,不得不為一憾。其實每座寺院的成立,都不僅只是僧人之力,同時也是由諸多信眾虔誠的投入,始能有所成,是以寺院志的書寫,不只可以重現寺院之沿革發展,更能重現寺院僧人與信眾,對此道場的奉獻與信仰之故事。
闞正宗教授發心為宜蘭縣的佛寺撰寫寺志,除了重現被遺忘的過去外,也具有教導學生以為薪火相傳之意,更是為了促進臺灣佛教寺院對歷史保存的重視,忝為佛教學院院長,對此重要之事,自當戮力協助促成。今日《宜蘭縣佛寺志》第一集業已完稿,使得頭城吉祥寺、羅東菩提寺、員山明光寺三座寺院已然逐漸流散的歷史得以重現,被遺忘的前人事蹟得以歷歷在目。斯序為賀。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
郭朝順
序四
方志乃一方之全史
在中國和臺灣社會裡,佛教的發展歷史和寺院有著密切關係。寺院,是三寶住世的體現,儘管超然物外,但作為一宗教實踐場域,自然在不同程度上要與凡俗發生互動。因此,寺院於歷史所承載的,就不僅是僧侶活動的軌跡、法脈傳承之延伸,而在教育、文化、藝術、政治、經濟、商業,乃至外交關係網絡上,都發揮了它多重的社會作用與功能;而「寺志」,即是記錄這些重要歷史演變的一部佛寺生命史。
中國佛教寺志的大量編纂始於明清,期間續修、新纂的情況未斷,因刊刻數量稀少,流通不易而亡佚者亦有之。近世,佛教寺志文獻受到有識寺僧、名儒居士加以重視,如通過對《中國佛寺史志彙刊》、《中國佛寺志叢刊》等高度研究價值典籍的蒐集、整理、彙編、出版,乃至數位化供世人使用,豐碩成果令人讚歎。惟,立願投入臺灣佛寺歷史發展軌跡以進行實錄者,鮮矣!
闞正宗教授是近現代東亞佛教交涉史、臺灣佛教史的著名學者,更是早期臺灣少數親身從事田調,關注臺灣佛教歷史發展脈絡的實務工作者及先行者。我與教授結緣在十多年前,他負責於菩提長青出版社,投入常得跋山涉水、走入偏鄉僻壤的「臺灣佛寺」採訪撰述工作,我則任職於慈雲雜誌社。由於採訪出版的工作屬性類同,二人也都承辦了一份刊物,因此我們有許多共同話題,他也成為我敬重學習的一位前輩及榜樣。辦佛教刊物不易,在佛教界工作更非易事, 但闞教授是我所見少數能始終安於己位, 不受困擾而無怨無悔做事的人。而能夠如此,實在也是他人格中的「實在」,才能使他心無旁騖,實在做他想做且拿手的事。
《宜蘭縣佛寺志》第一集之成書,緣起於宜蘭縣佛教會安排,選定頭城吉祥寺、羅東菩提寺及員山明光寺,由闞正宗教授帶領碩博士生團隊,分組進行田調與口述訪談所展現的成果。寺志主要以歷史圖片、山川地理志、沿革志、建築形制志、人物志、藝文志為綱目撰述,類例分明,含括全面,使閱者很快能因類究書,因書就學。此外,寺志團隊耐心用心,通過對歷史文獻、報章雜誌、寺院鐘銘、牌位牌匾等史料的全面蒐集,再輔以老照片說明,使人如入時光隧道, 重溫各寺院獨特鮮明的時代性格及歷史生命。佛寺, 是引人認識佛教,入於佛法的方便門徑;而寺志編纂,則可「彰往察來」、「造廢興之迹」,讓後人了解祖輩開山篳路藍縷的艱辛過程。綜觀全書,三間佛寺的歷史看似個別,然古云:「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個別寺志的完成,卻是建構整全佛教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相信在可見未來隨著團隊更多成果的展現, 則眾多的寺志,無疑將組成一部最詳備、最直接且最原始的臺灣佛教史。今闞教授以仁人之心,感於臺灣當代佛教寺志之匱乏,立願培養並帶領團隊投入臺灣佛寺歷史發展實錄,將現有成果集結成書,以利後學,囑余為序。余自慚譾陋,無足崇飾其淑世悲願,惟忝於師友之情,卻之不恭,故不揣冒昧,草成此文,以之為序。
慈雲雜誌社社長
吳彥隆
序五
田調、口述與寺志撰寫
二○二一年起,本人任教的佛光大學正式啟動跨域2.0 新型教學目標,期以理論結合實務,帶領學生跨域學習,引領學生走出理論象牙塔,習得實務,開展無限的可能。為此,以宜蘭縣寺志全紀錄的想法在本人內心萌芽,在徵詢佛教學系新任郭院長、鄭主任的意見後,獲得積極的支持。
二○二一年十一月,在前林教務長文瑛的辦公室,佛教學系郭院長、本人與宗教所姚所長、文資系蔡主任等共同討論,擬先跨域整合、互相支援,惟因緣未具足。於是佛教學系只得尋求系所內部資源,先行展開跨域課程之規劃,以口述之實務帶領,讓學生進入田野實際操作。之後徵得系上同意,新增研究生「寺院田調與口述」、「寺志撰寫理論與實務」二門專題課程,分別於上下學期定期開設,擬以數年時間全面開展宜蘭縣佛寺志之撰寫工作。
接著在二○二一年十一月十一日,與郭院長連袂拜會宜蘭縣佛教會理事長妙志法師、祕書長妙振法師,說明撰寫佛寺志的構想與做法,獲得兩位法師應允提報理監事會。後經宜蘭縣佛教會理監事會議通過,並請兩位法師代為徵詢寺院之參與意願,普遍獲得寺院團體會員之認同,於是第一集選定頭城吉祥寺、羅東菩提寺、員山明光寺三座寺院,最終於二○二二年二月開春後,進入實際田野課程。
一九八五年退伍後,本人服務於佛教雜誌社編採工作,並在一九八九年成立出版社,與同儕專事佛教寺院與人物的採訪工作,先後分別出版九冊《臺灣佛寺導遊》與《佛門人物訪談錄》、《臺灣高僧》等,截至二○二二年止,所調查的寺院逾千家、訪談緇素數十位。
當時佛寺採訪工作主要是記錄其簡單的歷史沿革,並隨機記錄見聞與訪談大要,雖然不能算是深入的歷史研究,但是卻成為了解寺院發展的基礎資料。
二○○六年八月十八日,在已故臺南永康妙心寺方丈傳道法師的擘劃下,組成「臺南市二級古蹟開元寺95 年度文物調查暨出版計畫」小組,當時本人仍就讀於成大歷史所博士班,陳玉女老師特囑本人撰寫「開元寺傳承發展史」,此為本人首次為臺灣歷史名寺撰寫三百年寺志。之後陸續為寺院撰寫寺志有:臺北慧日講堂、新竹福嚴精舍、中壢圓光寺、冬山白蓮寺、朴子高明寺等。
臺灣佛教一向不重視歷史,寺志百無其一,連簡單沿革也十無其一,為全面研究佛教史的一大缺失。有鑑於此,於佛教界各種場合,只要有機會,本人都不厭其煩地詢問法師或寺院主事,撰寫寺志的意願,唯響應者仍少。
藉由佛光大學跨域2.0 的推動,在佛教學系主管、老師的支持下,藉著田調與寺志二門研究專題的開設,終於在一一○年度下學期「寺院田調與口述」專題選修九位研究生的努力下,於二○二二年七月底完成了頭城吉祥寺、羅東菩提寺、員山明光寺三座寺志的撰寫。一一一學年度上學期「寺志撰寫理論與實務」專題在二○二二年九月開課,同樣以撰寫宜蘭縣三座寺院為目標,希望為宜蘭縣佛寺留下完整的歷史資料。
本寺志第一集配合佛教學系「寺院田調與口述」專題,為一結合理論與實務的跨域研究課程,同學經由實際田調與口述,一方面驗證理論,一方面將理論化為實務,尤有甚者,部分同學因萌發問題意識而覓得博、碩士論文之主題。
最後要感謝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萬主任金川、慈雲雜誌社社長吳彥隆給予經濟上的支持,使得田調工作順利進行。本寺志之出版,蒙林前教務長、郭院長、妙志法師、吳社長題序,銘感五內,恕不一一。
佛光大學教授
闞正宗
內容連載
壹.宜蘭縣佛教通論
佛教傳入臺灣和漢人自中國大陸移民相始終,鄭成功(1624-1662)驅逐荷蘭人後,漢人移民大量來臺墾殖,並隨之將原鄉宗教信仰引入,其中以庶民崇拜的觀音與媽祖信仰,隨著移民而落地生根。
康熙二十三年(1684)十月,施琅(1621-1696)平臺。清廷治臺之後,設一府、三縣,移民政策或緊或鬆,直到「雍正以後,拓地漸廣」。
宜蘭地區在臺灣開發史上,比起西部平原晚百年以上,故宗教的傳入亦遲。宜蘭古稱「蛤仔難」或「噶瑪蘭」,是原住民噶瑪蘭族世居之地。乾隆五十二年(1787),漳州人吳沙(1731-1798)首率眾人入蘭開墾,但與噶瑪蘭族衝突不斷,到了嘉慶元年(1796)局勢才稍穩。其間漢人移民曾多次請求將噶瑪蘭劃入清朝版圖,但皆被以「化外之地」拒絕,直到嘉慶十七年(1812)清廷才正式將宜蘭劃入版圖,設立噶瑪蘭廳。
嘉慶十三年(1808) 知府楊廷理(1747-1813)「會勦洋匪入山, 見居民多病」,建立具有信史意義的宜蘭首座寺廟天后宮(今昭應宮),同時以「帝君、觀音附祀」,天后宮之建立早於廳治四年。
天后宮創建後,僧人亦隨之入主,今昭應宮內有兩方清代僧侶牌位〈黃檗流芳〉、〈南院衍派〉,從「黃檗」與「南院」上僧人資料分析得知,其宗派傳承分別為福建黃檗山臨濟宗與浙江南海普陀後寺。1 其中〈黃檗流芳〉牌位記有「開蘭第一代」與「開山臨濟正宗」字樣。宜蘭天后宮作為蘭陽平原第一座具有信史的寺廟,同時「開蘭第一代」僧人也正是代表宜蘭地區首位沙門。
清代噶瑪蘭廳的建置年代大體是嘉慶十五年(1810)奏請,嘉慶十六年(1811)十月批准,嘉慶十七年(1812)八月正式設官治理。也就是說,昭應宮聘請僧人住持無論是「開蘭第一代」與「開山臨濟正宗」,皆不會晚於嘉慶十七年。
〈黃檗流芳〉書有「開蘭第一代」牌位上供奉十位僧人法號如下:
開蘭第一代順寂沙彌光石玉公、開山臨濟正宗順寂沙彌秋桐月公、臨濟正宗願成承公一位、臨濟正宗三十九世上西下崑峨、臨濟正宗四十一世比邱正昌隆、示(順)寂沙彌建章號德公、妙香恩公、六乙就公、明琳榮公、香琳覺公之蓮座。
「開蘭第一代」順寂沙彌光石玉公,即代表臨濟宗傳入宜蘭,應是天后宮創建之初,不會晚於嘉慶十七年。
明清佛教佛道混淆,神佛不分,宮廟由僧人住持比比皆是,在日本殖民之前,宜蘭地區沒有純正佛寺,雖然福建系統的民間信仰盛行,但僧侶活動從未間斷。
日本殖民初期,和臺灣西部平原同步,福建鼓山佛教出家受戒僧開始活躍,宜蘭地區迎來純正佛教約在明治三十一年(1898),「元精(源僧)、真精(真僧)、通本、善智」,這四名鼓山僧人原訂於明治三十一年八月十六日返回福建,因上船被拒,加之原船遇風浪船舶翻覆,留在臺灣。其中真精法師為宜蘭人,通本法師乃深坑廳文山堡人士。
元精(源僧)與真精(真僧)都是禮出身臺南的傳芳和尚(1855-1918)於鼓山出家,元精的徒弟即是日本殖民時期開創五股觀音山凌雲寺派本圓法師(1883-1947)。真精法師(1863-1917)為宜蘭人,明治三十一年回到故土宜蘭。明治三十七年(1904)七月,真精法師向臺灣總督府申請土地放領,在九股山一方面進行山林開墾,從事農業經營,另一方面也著手進行吉祥寺建寺的開山工作。
明治四十年(1907)一月二日,吉祥寺竣成,與今吉祥寺所保存年代最早的鑄鐵鐘的銘文落款時間「太歲丁未年(1907)孟夏月(農曆4 月)吉日」年代一致。
真精法師按其演字「精、圓、淨、妙、定」來看,今吉祥寺僧人牌位考察,已傳至第五代,目前住持為興定法師。從真精法師以下「圓」字輩的有性圓、聖圓、行圓;「淨」字輩,有源淨(李金旺)、性淨、果淨、耀淨、福淨、豫淨、養淨、圓淨、湖淨、瑞淨等法師;「妙」字輩,有宗妙、意妙(周德茂)、惟妙、觀妙、禪妙、微妙、訓妙及玉妙等法師;「定」字輩,則有心定、明定、祥定、甲定、玟定、興定(胡榮興)、香定(吳李蘭)等法師。
日本殖民時期,宜蘭地區佛教系統為福建鼓山之臨濟宗及曹洞宗,臨濟宗代表為真精法師派下,曹洞宗代表為通本法師派下。
真精法師派下在宜蘭地區開創的寺院有:頭城吉祥寺(真精僧)、蘇澳祥光寺(惟妙僧)、韋馱院(真精僧)、礁溪協天廟(性圓僧)、雙溪三忠廟(意妙僧)。
通本法師系統屬曹洞宗壽昌法派,外號演字依序為「通、萬、覺、妙、達、真」,通本法師的「通」字為外(號)字,屬曹洞宗第四十一世內字(號)之「耀」字輩。
通本法師派下在宜蘭地區開創或住持的寺院有:礁溪妙釋寺(通本僧)、冬山白蓮寺(妙惠尼)、礁溪福崇寺(萬全僧)、礁溪圓明寺(覺意尼)、礁溪開成寺(妙月尼)、頭城靈山寺(妙圓尼)、宜蘭慈雲寺(覺寬尼)。
以上真精、通本法師之法系原屬福建鼓山臨濟宗、曹洞宗兩宗的傳承,在日本殖民初期傳入後,成為地區性重要的派別,迄今仍深深地影響著宜蘭佛教的發展。另外,同為鼓山臨濟宗支系的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在日本殖民時期亦傳入,一九一二年德宗尼師(?-1928)於頭城創建圓通寺,而同派的礁溪福巖寺與員山明光寺則是光復後建立。
齋教三派中的龍華派及先天派,分別在晚清及日本殖民時期傳入,惟金幢派未入蘭。龍華派的齋堂有頭城募善堂(1905 年建)、宜蘭市啟昌堂(1841 年建)、振昌堂(1864 年建);先天派齋堂有宜蘭市碧蓮堂(1909 年建)、頭城靜養堂(1938 年落成)。除振昌堂光復後更名為善法寺,仍相當程度維持齋堂運作外,其餘齋堂或消失或佛教化,如募善堂更名為善慧寺,啟昌堂更名為雷音寺(佛光山蘭陽別院),碧蓮堂已廢,靜養堂更名為蓮光寺,原址廢棄,二○○○年遷移至頭城福成路現址。
臺灣光復後,一九五三年江蘇棲霞山系臨濟宗法系星雲大師(1927-2023)卓錫宜蘭雷音寺,法系傳入蘭陽地區;一九五四年,江蘇泰州光孝寺法系成一法師(1914-2011),弘法於頭城募善堂;一九五八年,河南永成保安山泰山禪院法系真華法師(1922-2012)弘法於三星、羅東之間,大陸佛教派系傳入宜蘭,如今這三系在宜蘭地區占有重要位置。
主編/闞正宗(佛光大學教授)
編寫/阮博謙(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碩士研究生)
萬彰惠(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江怡慧(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釋宗順(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黎李(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林呈峰(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碩士班研究生)
葉宜庭(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谷有量(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張宜瑄(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博士班研究生)
購物說明
*商品示意圖謹供參考,請以實際供貨為準。
*郵寄單筆滿299元免運(海外運費另計);未滿299元時,運費60元。
*郵寄貨到付款單筆滿699免運(海外運費另計);未滿699元時,運費100元。
*為了保障您的權益,佛光讀友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七天的鑑賞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鑑賞期內寄回(以郵戳或收執聯為憑),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內外包裝、隨貨文件、贈品等), 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有聲書商品、衣服、食品類,因性質特殊,一經拆除商品實際包裝(即除運送用之包裝外一切包裝),即不接受退貨或換貨。
運送方式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全球
海外運送方式及運費請聯絡: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TEL: +886-7-6561921#6664~6667
E-mail: fgce@ecp.fgs.org.tw